返回

鸠尤神剑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71章 鸠尤神剑171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仰赖仙家罡炁滋养,而天地罡炁又汇聚于三山!可你是否知晓,罡煞二炁原是凡间生灵元神所化,良善祥和者散作罡炁,卑劣凶残者散作煞炁。归根结底,但有仙家修行的,无论修为深浅,各个都吸了不知多少人的元神!魔界修行所以还要取人血肉,只因煞炁难以汇聚,虽可保肉体长生不老,却难于炼入血魄,沉入内丹。欲补其不足,要么依靠魔界灵宝之物萃化煞炁,要么以活人血肉炼煞,唯此,修炼魔功者方可修为长进。一言蔽之,仙魔二界法门之异,只因仙家修行更得方便罢了,若哪日罡炁飞散,再难凝聚,你以为仙道修行便不杀活人了?不要忘了,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(笔者注:出自《道德经·第七十七章》)我们生在天地之间,都是以他人为代价,在成全自个。多数人失败,少数人成功罢了。”

    那青年道:“不错,人之道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可是你莫要忘了下句,所谓:孰能有余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我们修炼仙家法门,不正是以有道作为最高目的的么?既然要奉天下,只图一己之私自然是不可取的。”

    尤峰道:“你一定以为,此话重点在于,有道之圣,便是心系天下万众之人吧?多少年前,我也有此见解,可是后来我便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。你也是犯了同样的错。”

    “但闻其祥。”

    “你只看到得道者奉天下,可曾想过,如何有余,哪般有余?”

    那青年一怔,答不上来。尤峰又道:“你只看到有道者超脱凡人、了不起的一面,却看不到有道者的难处并不在于超脱凡人,而在有余二字。就算你我当真成了有道的圣人,我们连容身之所都没有,如何有余?既不能有余,如何拿有余以奉天下?”

    那青年低语:“你的意思是,欲得道者,需有余在先?”

    “难道不是吗?至于有余的手段,又有什么关系呢?”尤峰叹道,“你加入双刀会,是因双刀会人多势众,你可以施展抱负,此有余之道。我们现在入魔,不也同样是为了壮大自我,同样是成全有余之道吗?”

    尤峰说完这番话,那青年多少开悟了些,对于入魔之事再不排斥。可是尤峰说服了别人,却未能说服自己,至少在“有余”二字,他的解释牵强而粗糙,几近狡辩了。

    他想象苍茫人间,“有余”与“不足”大概是一对伴侣,吵吵嚷嚷亲亲爱爱,无论谁奉了谁,谁欠了谁,恐怕都合自然之理。且看那侯门将户虽由微民小农奉养着,其实拉开光阴探寻祖先,大富之家哪个不曾穷过,乡野贫民哪个又不曾富过?到底谁是有余,谁是不足,谁又说得清道得明?归根结底,人间的“不足”与“有余”同草木与兔子、兔子与雄鹰并无什么区别。雄鹰吃了兔子,兔子吃了草,雄鹰死后又滋润草木,终究养育了兔子。所以“不足”与“有余”彼此供奉、彼此依附、彼此成全,人之道逃不出天之道,天之道也躲不过人之道。所谓“孰能有余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”,重点绝不在于有道者是否“有余”,而在有道者如何看待“有余”。换言之,有道者并不需要违背人之道,而是将人之道与天之道合二为一,从而认识到“有余”与“不足”的内在联系,仅此足矣。

    然而想到这一层,一抹悲哀沉重而暗淡,在尤峰心头浮起了。他依稀看到一幢巨塔轰然倒塌,这巨塔精美绝伦,书满了人生信条,是金科玉律一般的存在。尤峰反复温习它倒塌的画面,在巨塔一层层坍缩、粉碎的细节中发掘更多浮雕、纹饰,甚或窗棱上褪色的朱漆。是非对错原本泾渭分明,现下却碎在废墟中,混沌不分了。尤峰便这么呆立着,面对烟尘飞扬的废墟,不知所措。方才只是悲哀,不等他反应过来,千思万绪又燎起巨焰,终于把他团团围住。直到夜色深沉,带他入了梦,这巨焰才消停下来,溜几缕青烟,冷了。

    翌日天不亮,尤峰任脉诸穴隐隐跳动,他奔出洞外,伏于山林,眼见十数剑气向东南飞去,这便化出哑笛,通知付千钧,随即回洞,领着双刀会门徒,远远跟在重明观弟子身后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
    仙家三派围攻东海二十四岛,照这阵仗看,没人相信狄樱能有生路。重明观这边,黄玉笙亲自出马,领着四名入室弟子及八名册外弟子;白泽观虽力量单薄,李冬寻到底吸取了丁贤梓毕生修为,由她带领十余册外弟子,或合剑阵或施驭偶之术操纵弟子,也可独当一面了;玄鹤宫那边,天枢、天玑、玉衡三道领着张松年及九名册外弟子。三派商定,在东海以西一片竹海汇合。不曾想,最先抵达竹海的竟是赤眉药仙和夏侯姊妹二人。三山先到者是天枢道长一行,见赤眉药仙和夏侯姊妹候在竹林中,天枢道长不免吃惊,道:“上回不是说好,这次围攻东海,只由我们仙山中人出马么?”

    赤眉药仙拉着天玑道长的手,笑道:“我到底出身玄鹤宫,师父的事自然就是我的事。虽说三山联手,要剿灭狄樱绝非难事,不过多一个人多一分力,仙家若能不损一员杀了狄樱,那便再好不过了。”

    天枢浅笑着,看向不辞仙姑,道:“我听玉衡师弟说,若非仙姑以追魂箭相助,送重明观几位仙友赶

第171章 鸠尤神剑171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